人民网评:无纸化办公,如何不再“纸上谈兵”?

近期,有媒体调查发现,无纸化办公在实际推行过程中,遇到了“不好用、不管用”的困境,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、效率低下。此现象在基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,应该引起高度重视。 无纸化办公,顾名思义是指办公不用纸张。这是在无纸化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工作方式,也是基于信息化和现代化而再造的工作流程。在硬件、软件与通信网络的合力作用下,人们通过“无纸化”“去纸化”就能实现信息传达、完成办公流程。这一方式,在各行各业包括政务系统内已经施行多年,而且带来的高效便捷、流程顺畅、节约环保等优点不言而喻。早在2013年就印发的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》也明确提出,要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,推行无纸化办公,减少一次性办公用品消耗。因此,无纸化办公不仅是势在必行的趋势,而且是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品质的重要方面。 无纸化办公,早就不是“有没有”“要不要”的问题,而是需要思考“好不好”“如何好”。根据相关媒体调查,在基层,无纸化办公形同“两张皮”,比如相关文件在办公系统上报后,仍要送纸质版;又如相关材料报送后,需要多次反复打印修改;再如一些文件需要领导签字、部门盖章,无纸化效果“打折扣”……凡此种种,有的因为观念没有扭转,有的由于习惯没有更改,有的因为业务流程使然,有的由于检查督查需要……各类因素使得无纸化办公在某些环节、某些流程上,存在“形同虚设”“多此一举”“纸上谈兵”的尴尬。甚至一些基层干部反映,纸质版、电子版“两条腿走路”,线上线下“双办公”,导致基层工作量翻倍。 无纸化办公不能成为形式,无纸化办公困境更不能沦为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的“新变种”。针对现实,一个突出现象就是,各级督查检查很少查阅电子档案,往往要求纸质材料,甚至以材料厚薄来评价工作效果,殊不知此一做法或许既加重了基层负担,又让无纸化办公回到了“可有可无”。这在一定意义上何尝不是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的作风?应该说,推行无纸化办公,不仅要立足于办公这个环节,而且要注重办公之外的其他环节。只有环环相扣、环环落实,才能遏制住无纸化办公中的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。 推动无纸化办公真正落到实处,更需要观念解放。观念决定了方式方法,用不用无纸化办公、如何使其效用最大化,不只是技术问题。继续解放思想、跟上时代,在制度配套上下功夫,才能更好保证无纸化办公持续见效。比如,报送材料修改,能否实现“全线上操作”,既能保留修改痕迹又能清晰报送流程,还能避免反复打印修改、上传报送的麻烦?又如,政务数据能否最大程度打通,让公文签批、文件传阅、业务处理、工作督办都实现信息化,最大限度减少纸张流转,既能跨越“数据孤岛”又能打通数据壁垒,还能实现各部门互联协同办公。其实,下定决心,下大力气,从制度出发,在细处着手,重塑办公流程,就能实现无纸化办公的全流程规范化运转。 无纸化办公,不仅要看起来美好,而且应践行得很好。祛除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之风,进一步更新观念、完善制度,让无纸化办公真正行之有效,道阻且长、任重道远。